在“闷罐式”的“水泥森林” 里呆惯了,科学是否也该放松心情,走出殿堂,在蓝天、白云和绿草地的映衬下随风“嬉戏”?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秘书长施志健在一份《关于将复兴公园改建成科普公园的建议》中一吐心声:“上海中心城区缺少大型科普宣传和活动场地,无疑是个遗憾。”
建议一出,来自市科协的23名政协委员联名赞同。拆除科学会堂与复兴公园间的围墙,建设开放式科普公园的愿望显得愈发强烈。
科普公园曾昙花一现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谈家桢、李国豪、谢希德等科学家就曾多次讨论将复兴公园改建成开放性的大型科普公园。
1988年,市科协曾经尝试将上海西南郊的康健园建为科普公园。科普公园的概念一经推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参观,很是热闹。然而,时间一长,“酒香”还是抵不过“巷子深”,特地转车前来参观的市民越来越少,康健园的科普功能逐渐被人淡忘,成为一处普通的休闲健身场地。从这一点说来,复兴公园地处市中心的地理优势正是科普公园的第一要素。
构建科学文化“金三角”
翻开地图,复兴公园与科学氛围浓郁的科学会堂仅一墙之隔,周边则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如能将其改建成开放的科普公园,沿南昌路、思南路、复兴路、重庆路将形成一个集优秀建筑、优美绿地,具有浓郁科学氛围的区域。它一边与上海文化娱乐新地标―――“新天地”东西相望,一边与上海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南北呼应。如此一个科学文化“金三角”,无疑将为上海的城市精神增添“砝码”。
新老会堂年内实现连接
尽管有关科普公园的设想还只是“纸上谈兵”,新老科学会堂的连接工程却已于去年底正式启动。
新老科学会堂分别位于南昌路47号和59号,中间隔着卢湾区第一少体校、鲜墙房餐厅、益民百货办公楼等几幢建筑。陈积芳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年内,这两幢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建筑就将通过一条长廊实现“科学对话”,一部上海近代科技发展史也将随廊展现。
科普公园蓝图
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秘书长施志健认为,科普公园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突破空间上的局限―――规划中的工程师大道、讲述科学大师生平的院士长廊、活灵活现的电子科普画廊,将在科普公园里错落有致;科普文艺汇演周、科学与艺术周、科学志愿者演讲周、绿色生活展示周、科普纳凉晚会等系列活动,定能让老百姓在欢声笑语中有所收获。
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有着自己对科普公园的设想:1961年,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诞生于江南造船厂,在上海乃至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意义重大。但由于体积庞大,一直找不到能容下它的“婆家”。如果有了科普公园,这些压箱底的宝贝就能“扬眉吐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