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广告
Insert title here

福建闽清:“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

  旅新网12月5日讯 (记者 周淮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在闽清大地上,一幅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宜业宜游宜美的大美图景徐徐铺展。乡村颜值一路飙升,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成为闽清一张又一张闪光的名片。12月3日-4日,第七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福建行走进闽清传统村落梅溪镇樟洋村、白樟镇下炉村,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基调融合的“美丽乡村”。

  梅溪镇樟洋村福建省传统村落,距闽清县城东北约15公里,四面环山,山上青松翠竹葱茏,山下盆地田野空阔。盆地中一条名曰清溪的溪水向西蜿蜒而去。樟洋村有800多年“村龄”,历史悠久,底蕴浓厚。村中的古道、状元题刻、祠堂、宫庙、民居等的人文构成,洋溢着凝重的古韵。始建于唐朝的陈靖姑宫庙、南宋状元郑性之题写的“万松岭”、始建于乾隆年间炉边上寨、始建于清朝的文昌宫等,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挖掘文化内涵,保留古道、状元题刻、祠堂、宫庙、古民居等遗迹的古韵芳香,重点打造樟洋村成为特色旅游景点”。梅溪镇镇长李庭荃向记者说道。2017年在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评定中,樟洋村获得“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

梅溪镇镇长李庭荃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针对村落不同,我们采取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建设举措,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植入现代建设元素,以开发旅游产业为支撑,建设宜居、宜美、宜游的现代美丽乡村”,李庭荃告诉记者。在建设中注重保持乡村风貌,重点挖掘文化传统,突出历史遗迹,着重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的“美丽乡村”。

  2015年获得“福建省传统村落”荣誉称号的闽清白樟镇下炉村,拥有古代礼乐家陈祥道、陈旸墓地、清代武状元詹绍安故居旗杆厝等历史文化古迹。杆厝也因出过“父子三将军”、“兄弟双黄埔”而在下炉村成为荣耀的象征。

 

  而今,白樟镇下炉村不仅是有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上更是如火似荼。由马来西亚第二代华侨刘兴顺先生回乡投资兴建的羊顺农场就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典型。2015年, 年逾60岁的刘兴顺先生怀着对闽清这片故土的深情和眷念, 回报自己的家乡。他借鉴台湾观光农业园的经营理念,规划建设面积1500亩的溪水景观区、乡韵体验区、山林休闲区、养生度假区、综合服务区等五大景观和下炉溪景观带、自行车运动环线,形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庄园。

  注重对历史古迹的保护,让村民记得住乡愁。闽清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发展传统村落“强旅游”格局,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基调紧密结合,成为了闽清“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色名片。

【来源:旅新网 作者:记者 周淮民】(责任编辑:吕 嘉)

我要评论0人参与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
  • 剩余 200 字 验证码: 2462
    同步到微薄
  • 所载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保留不刊登无关或不雅评论的权利。
广告

推荐专题更多

精选视频更多

图片新闻更多

热点排行今日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