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由池州市贵池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殷汇镇党委政府联合主办,贵池区书法家协会承办,池州市图书馆、唐田镇人民政府协办的“勤耕墨田守望秋浦”江茂来书法作品展在池州市图书馆举行。
秋浦河从皖南绵延群山里逶迤南下,于大名鼎鼎的秀山南麓折转而东,同东来的龙舒河温柔相拥,孕育出一个面积十多平方公里的沃野,然后在这片沃野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路北上,奔向长江。
1953年11月江茂来出生在皖南古石城,秋浦河畔江家村(沧埠村)这片沃野上。
江茂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打小便爱好写毛笔字的纯朴农民,六十多年来一直勤耕书坛,用“铁画银钩”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写就自己的人生传奇。
其实,江茂来从事书法创作始于花甲之年,一场大病之后竟爱上了书法创作,主攻篆书,兼及瘦金体、隶书、楷书等多种书体,一个泥腿子首次举办个人书展, 一炮走红,让书坛刮目相看。
神奇山水成就一个书法家
皖南池州干载诗人地,秋浦河流淌诗之河。江茂来的故乡人杰地灵,山青水秀。沧埠曾作为古石城和秋浦县治所在地,前后长达七百多年,古石城遗址、萧统衣冠冢、平顶山古练兵场、昭明钓台、秀山文选楼遗址、国公庙、玉屏山、仰天堂等古迹景点星椤棋布。
在池州,有这样一条河流——秋浦河。诗仙李白曾五到秋浦,留下了诸多瑰丽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其中优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为秋浦仙境之魂。“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为此历史名人骚客纷纷慕名踏踪而来,寻幽访胜,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佳作。秋浦,水美、景胜、鱼肥。有诗为证:“萧梁今已远,千古仰风流。犹见高台峙,常怀帝子游。”由于昭明太子喜爱秋浦风光,爱吃秋浦鳜鱼,称赞“水好鱼美”。
秋浦河,像一条玉带蜿蜒在灌口境内,在古时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塞之一。船只鳞次穿梭,日有千人作揖,夜如万盏明珠。古时秋浦渔船云集,渔歌互答,摇桨撑篙。
江茂来先生出生在秋浦河边,喝着秋浦河水长大,吟着李白诗歌长大,哼着民歌小调长大。秋浦河水滋养了他,成就了一名远近闻名的民间书法家。
他自幼酷爱书法。小时候,父亲吸黄烟的卷纸,他都先拿来练习毛笔字,然后再卷黄烟。那时没有字帖,就参照报纸栏目的刊头,仿宋体,魏碑体,隶书,篆书,甚至是黑体字,都是他模仿的范本。遇到心仪的书法他都要剪下来,放在案头或床头柜上。当生产队粮食保管员和出纳员时,他所经手的纸张没有一点浪费的,写写画画,涂涂抹抹。秋浦河的诗魂秘制了这里的基因,基因转化习惯,习惯催生艺术,日积月累,生生不息。
六十岁之后他才真正进入书法世界,才真正接触到宣纸,才有意识去读帖、临帖,不由自主的爱好变成了对书法的自觉行为。2012年9月,他患心梗,两次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有了这次对生命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他更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坚信了对书法道路的追求,愈发从心底里爱上了书法,书法也似乎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潜龙在渊 一飞冲天
此次展览展出了江茂来先生近年来创作的百余幅精品力作,涵盖篆书、隶书、楷书、瘦金等多种书体。其作品笔力雄健、气韵生动,在传统笔墨中彰显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中山王篆。秦代李斯的泰山刻石,统一六国文字的秦篆。老子的(道德经)运用的是唐代李阳冰的《铁线篆》。明代吴应箕《出高田至秋浦》,则运用汉金篆书写的。异彩纷呈,出奇制胜。
展厅内,参观者们或驻足欣赏,或相互交流,无不沉浸在书法艺术的魅力之中。许多观众表示,江茂来先生的作品富有极强的震撼力,既体现了经年深耕笔墨的功力,又将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融入精致的点画之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
青阳县书协名誉主席施麒俊观展后高度评价:特别是江茂来自己设计的小篆书写,用花瓶形体展示的“福、寿、禄、喜”百字图,别出心裁!凭借一种山水灵气,一种无中生有的智慧。为了节省开支,年逾古稀的江茂来,开始利用互联网从零开始学习装裱技艺,耗时半年亲手将自己的作品一一装裱成功。
江茂来的成功,与他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坚守精神分不开,更得益于神奇的山水哺育了他,从而让他深耕故乡的热士,充满着灵性和天才的创造力!
江茂来热爱家乡,胸怀家国。他衷情乡土文化,其作品内容以历代名人咏池州、咏贵池诗词等家乡元素为多。他的书展作品篆书李白秋浦歌十七首,气势磅礴,被铜陵收藏家看中,现场重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