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在今夏具象化了,“热到融化”的吐槽刷爆朋友圈。“哪凉快哪待着去”成为每个人最深的渴望。凉爽的青海成为避暑热门目的地,据携程数据显示,“青海避暑游”搜索量环比增长80%。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等热门景区更是成为旅途中必打卡之地。这里不仅是“自然空调房”,更是一场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治愈社交场”。
不止于20℃的清凉,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的指引下,青海湖景区以自然和文化的双重治愈力,在夏日里撕开一道治愈的裂缝,精准锚定年轻群体的精神需求,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治愈不仅来自雪山与湖水的自然馈赠,更源于青海湖通过“文旅+”模式,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可传播的IP价值,打造出今极具示范意义的“避暑游样本”,而其核心密码,正是读懂了年轻人的“情绪需求”。
青海湖的“自然基因”,从一开始就写满了“治愈”的密码,而这份密码恰好击中了年轻人“逃离城市”的刚需。
7月的青海湖,湖面气温仅12-20℃,湖水因矿物质呈现蓝绿渐变,像一块被雪山融水洗过的宝石。游客站在湖边,风里裹着草甸的清香,耳边是鸥鸟的鸣叫——这种“天然空调房”的体验,让“热到融化”的都市人瞬间松弛。
而年轻人更将这里变成“自然野餐”的社交场:带着露营椅、飞盘和手冲咖啡,在湖边草坪铺开野餐垫,随手拍一张“人在画中游”的大片,发朋友圈配文“青海湖的夏天,是20℃的浪漫”,瞬间收获百赞。
夏季的青海湖是“大地的调色盘”:金莲花、格桑花随海拔梯度次第开放,黑颈鹤、斑头雁在湿地觅食。7月22日,以“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花漫河湟”为主题的西北五省花儿演唱会的分会场就设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内的花海深处——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沉浸式花儿艺术盛会。
当夜幕降临,篝火燃起,青海湖的星空像被打翻的墨水瓶,缀满钻石般的星子。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特调的“青海湖之夜”饮品,听驻唱歌手弹着吉他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人举着手机拍星空,有人在篝火边分享旅行故事,来自广州的“00后”游客笑着说:“在青海湖,连焦虑都变得轻盈了——因为抬头就能看见银河,低头就能摸到湖水。”
对年轻人而言,青海湖的自然治愈不仅是风景,更是一场“可分享、可记录、可共鸣”的社交仪式。他们用镜头和文字将这里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让青海湖从“地图上的一个湖”变成“朋友圈里的治愈符号”。
如果说自然是青海湖的“治愈底色”,那么文化就是它的“灵魂注脚”。而这种文化,恰恰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态表达”,叩开了他们的情感之门。
西北五省花儿演唱会,选址青海湖绝非偶然。作为“中国花儿之乡”,青海湖周边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花儿既是日常劳作的“精神调剂”,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通用语言”。
2025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主题定为“个体诗人与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构诗歌的可能”,恰是青海湖文化的缩影。城市诗意创作采风、诗歌公益课堂、名家诗集签赠、“我镜头里的青海湖”诗画主题展等活动,让诗与群众相融,共享诗歌艺术。年轻人在“古今同频”中感受:青海湖的诗意,从来不是凝固的,而是随时代流动的精神长河。
这些场景合力作用下,青海湖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湖”,而是成为年轻人“寻找自我”的精神场域。一位参加毕业季活动的“00后”游客在朋友圈写道:“以前觉得青海湖只是风景美,现在才懂——它的美,是雪山与草甸的对话,是藏歌与汉语的和鸣,是我们这代人与自然的约定。”
青海湖的活动矩阵,不仅是“活动集合”,更是“价值乘法”。通过“文旅+教育”“文旅+艺术”“文旅+生活”的跨界融合,它让IP价值突破了“单一体验”的边界,精准契合年轻人对“体验感、社交属性、意义感”的需求。
1、文旅+教育:研学不是“课堂搬家”,而是“体验式成长”
2025年研学旅游主题宣传推广活动中,青海省重点发布了青海研学旅游导览图,并深度介绍了国家公园(青海)奇遇记等6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
这些线路覆盖了自然生态、科技探索、红色教育、历史文化、民俗传承五大板块,均以青海特色资源为核心支点,将高原生态奇观、“两弹一星”精神、河湟文明底蕴、民族文化魅力转化为沉浸式研学场景。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青海研学旅游构建起教育性与体验感并重的立体化产品矩阵。
2、文旅+艺术:音乐与诗歌不是“表演”,而是“情感连接器”
7月13日—14日,以“歌声中的红色记忆”为主题,青海湖半岛音乐会之中国音乐学院青海湖专场演出将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内正式上演。此外,青海湖半岛音乐会之青少年交响乐团文交流展演也选址于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内,以交响乐为独特桥梁纽带,齐聚青海会,用旋律演绎文化交融与青春活力。
两者都选择了“沉浸式”而非“舞台化”。演出场地不设围墙,观众可坐在草坡上、骑在自行车上,甚至躺在帐篷里听音乐。这种“无边界”的观演方式,消解了“表演者-观众”的距离感。活动现场,年轻人自发拍摄“音乐vlog”,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3、文旅+生活:毕业旅行不是“打卡”,而是“成长的仪式”
毕业季活动的火爆,本质是对“仪式感”的深度挖掘,让毕业旅行从“到此一游”变为“独一无二的青春注脚”,而年轻人正是这场仪式的主角。
在青海湖湖畔举办专属毕业典礼,雪山与湖水为青春定格高光;开启高原骑行挑战,用车轮丈量自由之路;打卡指定点位收集印章,兑换限定毕业纪念品……这些活动精准击中了年轻人对“仪式感”和“纪念意义”的需求。
青海湖的实践,不仅是一场活动盛宴,更是文旅融合的“方法论样本”。它用三个“突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1、突破“资源依赖”:从“有什么做什么”到“要什么造什么”,年轻人的 “兴趣点”是核心。传统景区常陷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困局,青海湖却用活动证明:自然与文化资源是“原材料”,活动是“加工器”。
例如,同样是夏季花海,青海湖没有止步于“拍照打卡”,而是通过“花儿演唱会”“生态摄影大赛”等活动,将花海转化为“文化表达的载体”;同样是星空,青海湖没有局限于“观星指南”,而是通过“星空音乐会”“诗歌沙龙”等活动,将星空升华为“精神共鸣的场景”。而这些活动,从主题设计到形式呈现,都以年轻人的兴趣为出发点。
2、突破“单次消费”:从“流量收割”到“情感留存”,年轻人的“参与感”是关键。青海湖活动的设计逻辑,始终围绕“复购”展开。通过“打卡集章换纪念品”“游客故事征集”“年度生态报告”等活动,让游客从“一次性参与者”变为“长期共建者”。
2025年参与活动的游客中,40%在次年选择“带家人重游”,复购率是普通景区的2倍。更关键的是,通过“环保倡议”“公益行动”等价值观输出,让游客将“去青海湖”与“做有意义的事”绑定——这种“价值认同”,比单纯的景观吸引力更具持久性,尤其对注重“社会责任”的年轻群体而言,意义重大。
3、突破“区域局限”:从“景区孤岛”到“生态共同体”,年轻人的“社交圈”是延伸。青海湖活动的辐射效应,早已超出景区边界。
民宿预订量因活动而增长,茶卡盐湖、祁连草原等周边景区联动引流,形成“大环线旅游”效应;当地牧民通过参与“花儿演唱”“非遗市集”实现家门口就业,提升手工艺品销售额;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借势推出“青海湖文化旅游带”整体品牌,吸引投资与人才流入。
而年轻人正是这场“生态共同体”的传播者和连接者:他们在社交媒体分享攻略,带动朋友、家人参与;他们用消费选择支持周边产业,让“大文旅”生态持续生长。
青海湖用一场活动矩阵,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文化IP”的蜕变。它的成功,不在于设计了多少活动,而在于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文旅融合的本质,是让自然与文化真正“活”起来,让年轻人在参与中感受生命的温度,在体验中找到精神的共鸣。
对于行业而言,青海湖的启示或许更深刻:未来的文旅竞争,不再是资源的比拼,而是“文化深度”的较量——谁能让游客在旅途中触摸到文化的脉搏、感受到自然的心跳,谁就能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目的地。而青海湖,早已用“自然+文化+年轻”的方程式,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答案。